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從普查資料看產業趨勢

日前行政院主計處發布了2006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初步統計結果,不僅適度釐清了過去某些產業統計上的盲點,也提供了我們對於未來產業發展不同的想像。

所謂釐清了產業統計的盲點,係指過去幾年間,國民所得統計顯示,台灣服務業比重快速上升,然而服務業所有投入面的資料,包括勞動、資本、研發等都沒有相對應的成長,呈現出極不合理的發展模式。相反地,過去資料顯示,製造業雖產值持續成長,但附加價值卻大幅下降,以致在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快速下滑;但問題是,廠商面的資料則顯示,台灣許多非電子業的產業,毛利率不降反升,也與國民所得資料所呈現者有所差距。

依目前國民所得統計,2006年工業與服務業兩者在生產總額的相對比例為59.24:40.76,生產要素淨額相對比例為27.06:72.94,但新公布的普查資料,此兩項相對比例卻分別為64.31:35.69,及44.69:55.31。由這樣的比較顯示,過去資料低估了製造業的生產,更明顯低估了其附加價值的創造;相反地,服務業的生產與附加價值卻被高估了許多。

這樣的差異,不能全然歸咎主計單位,而是產業的變化與經營模式的改變實在太快了,尤其是在2001年至2006年之間,幾乎是台灣產業變動最劇烈的時期之一。由於2001年的不景氣,傳統產業大洗牌,因歇業關廠而失業的人數,便高達十幾萬人;之後經發會共識,兩岸政策由「戒急用忍」轉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電子產業大幅外移,台灣製造業再度歷經了第二波的外移潮的挑戰。這些經歷業已反映在過去國民所得資料的顯現上;但過去資料卻沒有能夠掌握到,台灣製造業歷經三年洗牌與轉型後的再出發與復甦。

這些轉型與升級,則明顯地呈現在此次普查的資料裡;五年來,台灣工業部門勞動生產力增加45.6%,單位產出勞動成本減少26.7%,利潤率增加一倍達7.7%,研發支出增加了91.9%,有52.1%的廠商實施內部管理資訊化,有近9,000家的製造業擁有自有品牌。另外,所謂的傳統製造業之家數及從業員工人數,分別增加5.6%與4.6%,生產總額大幅提升63.0%,勞動生產力、資本生產力與利潤率亦分別提升55.8%、40.0%與4.6個百分點,也說明了台灣傳統產業早非吳下阿蒙。

但反觀服務業,2006年服務業部門生產總額占全體工商業比重為35.7%,五年來下降4.9個百分點,且勞動、資本生產力成長率分別為12.6%及-8.3%,利潤率亦僅增0.5個百分點達6.6%;所有的表現均不如製造業。就服務業之次產業來看,這五年來,生產總額成長超過三成者,僅有批發及零售業、運輸及倉儲業、不動產服務業及支援服務業,沒有一項是所謂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而政府所擬定的「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之12項重點發展服務業,其中除了流通服務業,因跟著製造業而成長外,其他的發展統統不及格。

這些數據與趨勢,也說明了台灣未來若需以服務業支撐經濟成長,那麼,非得動大手術不可。過去台灣製造業歷經了多次的外移、洗牌、轉型、新生,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下持續成長與發展。服務業雖也歷經了1990年的泡沫經濟破滅,但重新出發的服務業,仍然只能在台灣本地市場打轉;在質的提升有限下,當然只能隨著國內內需景氣載浮載沈。

台灣服務業出口,雖然有其先天上的限制,但如韓國近年來服務業出口大幅成長,最大的關鍵在於運輸服務的出口,而台灣許多海外運輸業,卻常常只能用掛國外旗幟的權宜輪。這類的限制不勝枚舉,但唯有突破,台灣服務業與經濟才有可能突破6%的成長瓶頸。

【2008/05/0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