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多元就業 鹽田風光重現

台南縣多元就業服務方案人員,在七股鄉鹽田村清除結晶池的汙水。台鹽退休員工謝水清指導,傳承曬鹽文化。
記者黃宣翰╱攝影

早期曬鹽產業曾孕育台灣西海岸特殊的鹽田風光,卻敵不過經濟轉型走入歷史,參加多元就業服務方案的17名人員,昨天在台鹽退休員工謝水清指導下,拿起耙子把結晶鹽曬成堆,體驗鹽工甘苦,重現昔日七股的鹽田風光。

謝水清是台鹽退休員工,他有多年曬鹽經驗,昨天在七股鄉鹽田村的曬鹽場忙著指導多元就業服務方案人員,將結晶池內的汙水排出。謝水清說,最近幾天下雨,結晶池內積了不少汙水,擔心鹽結晶得不漂亮,趁天氣放晴時,趕快將結晶池內汙水排出。

謝水清說,鹽田分大、小蒸發池和結晶池,滷水鹹度必須超過20度才能結晶成鹽,鹽場也展示傳統曬鹽工具如洗埕耙、鹽收仔、挑擔、石輪和大耙等等。

參加多元就業服務方案的林國良踩著水車將海水引入鹽田,他說,到曬鹽場工作雖然不輕鬆,能體驗鹽工曬鹽的甘苦,很有意義。

台灣曬鹽業在民國91年台鹽公司停止曬鹽後走入歷史,文建會專案補助七股鹽業文化園區計畫,鹽光文教基金教會爭取經費雇用多元就業服務方案人員,在台灣鹽博物館與七股鹽山間5公頃的鹽田重新曬鹽。

鹽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亞孫表示,鹽場已鋪上紅磚道方便民眾參觀,團體參觀有專人解說,每人收解說費30元,另外有1千元、2千元和3千元七股風味餐等3種海鮮合菜供選擇,洽詢電話7801171鹽光文教基金會七股工作站。

【2008/11/13 聯合報】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工資漲成本高 國際廠紛撤離中國

  • 2008-10-26 中國時報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隨著中國生產成本上升,加上近期爆發的金融海嘯影響,許多國際知名品牌紛紛減少在中國生產和採購,轉到東南亞等地區發展,甚至將工廠遷回母國,造成的連鎖效應已使大陸沿海工業區經濟嚴重受挫。

     據《香港經濟日報》報導,因中國工資水平不斷增加,生產成本上升,以泰迪熊聞名全球的德國史泰福公司在今年七月宣布,將撤出該公司在中國的所有生產線,並將工廠遷回德國。隨後不久,專門製造家用暖風爐和加熱器的美國公司德薩(Desa)也在八月宣布,決定撤出在中國的生產線,回歸美國。

     此外,諸如Adidas、Nike等國際知名運動品牌,則逐步減少在中國的生產或採購,將生產線轉移到越南、柬埔寨、印尼、印度等地區。報導指出,因中國製造成本上升以及政策收緊,超出了Adidas的預期,因此Adidas正考慮將生產和採購分階段移出中國,並已派人去東南亞等國考察。

     據報導,Adidas早已在印度開設生產線,也已在越南、柬埔寨和寮國進行加工,甚至還將回到東歐國家生產。受此影響,一些代工廠為抓住出走東南亞的客戶,只能隨之將工廠轉戰到這些國家。而有些代工工廠則因訂單減少,面臨了倒閉的命運。曾為Adidas等國際知名品牌代工的東莞常登鞋廠,就在去年十二月宣告倒閉。

     如今,周遭倚賴常登鞋廠而發展起來的小區經濟已幾乎完全垮掉,鞋廠周圍的商店紛紛關門大吉。據該廠所在的鎮農委統計,常登倒閉後,該鎮的整體收入就減少了三成,某個村的全村收入更是銳減了七七%。該村村民說,現在街道冷冷清清,治安也變差了,「路燈不亮,治安隊員也不再來,最近經常有搶劫,整個村子像癱瘓了一樣」。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逐低工資而居 遷廠潮擋不住

  • 2008-10-28 工商時報 【李道成╱綜合報導】

     從事成衣業的台商,採取台灣接單、全球生產的模式,在全球布局的情況下,要遠遠勝過單一國家、地區設廠的方式;然而要執行這個分散風險的策略,最重要是必須擁有一個富彈性且靈活的管理團隊。

     原本在WTO架構下,許多台商都認為,中國大陸將是未來成衣代工業的唯一霸主,但經過這幾年的人民幣升值,還有工資不斷上升後,大陸在成衣代工業的優勢流失殆盡。

     尤其是週邊國家,包括越南、柬埔寨的崛起,都讓以往設廠投資的第一志願─大陸,蒙上了一層隱憂。隨著低成本的環境逐水草而居的台資企業,自然得遵守這套有如遊牧民族的遊戲規則。

     不過想要跟著遊戲規則走的人不少,但有此能力者卻不一定多。因為跨國經營,除了資金鏈不能斷之外,包括管理、物料配套與克服運輸困難等,在在都考驗著這些從事這項最傳統行業的台商應變能力。

     尤其在知名品牌競相把訂單移往低成本的國家時,中國大陸昔日享有的競爭優勢,將逐步流失。為了要搶回訂單,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直接前往低工資環境設廠,跟著訂單跑的策略看似簡單,但卻彰顯了台商遊牧全球的無奈與宿命。

愛迪達轉單 台商代工廠喊苦

  • 2008-10-28 工商時報 【李道成╱綜合報導】

     向來是全球知名運動品牌服裝生產重鎮的中國大陸,最近將出現重大變化,據了解,由於生產成本差距過大,愛迪達(Adidas)正研究分階段把原本在中國代工生產的運動服訂單,移轉到東南亞等地。

     這家下單規模龐大的運動品牌,據上海第一財經日報引述成衣業人士指出,如這項計劃落實將影響大陸近3百家代工企業。據了解,其中有不少都是台商公司。

     據大陸媒體報導,事實上,要移轉訂單的大型運動服裝品牌,還不只愛迪達一家,包括Nike、Puma也都規劃要逐步轉移大陸代工訂單到其他亞洲國家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官員就表示,以往在中國大陸的服裝代工業務,近年來,已有不少移轉到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越南與斯里蘭卡等國。

     最近原本經營就相當吃力的大陸成衣業,如再遭到三大運動品牌服裝的撤單,往後營運將更雪上加霜。一家位於東莞的台資成衣廠商就指出,其實愛迪達喊著要轉單已有一陣子了,但這次好像是真的。

     尤其是人民幣漲聲不斷,讓原本平均工資就已高出許多東南亞國家一截的大陸成衣業,在競爭上居於劣勢。

     為了規避大陸經營成本不斷提高,台資專業成衣代工廠商中規模最大的聚陽,最近就不斷提高包括印尼與菲律賓的投資,以分散大陸訂單可能流失的風險。

     雖然明年大陸就要取消成衣的配額制,然而仍有不少台商基於成本考量,繼續維持大陸以外的生產基地,包括亞洲的約旦、非洲的模里西斯,仍有不少台商在當地保留龐大的產能。

     造成這些國際品牌訂單移轉的主要因素,包括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的雙重壓力;據大陸產能最大的製襪企業夢娜襪業董事長宗谷音指出,過去一年來,該公司的產品平均成本上升了15%。

     為因應出口難度提高,包括台商與大陸本土的成衣加工業者,都苦思在產品上升級,或是自創品牌,同時提高內銷比率,企圖藉此擺脫出口訂單不斷減少的情況。

     就以台南企業來說,在大陸自創品牌Tony Wear,近年來已打響名號;這套成功經營模式,讓不少台資成衣加工業者自創品牌的意願提升不少。

廣州珠寶城 新台商產業聚落

  • 2008-10-24 工商時報 【李道成╱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產業發展,與以往台灣所走過的軌跡有異曲同工之妙,尤其是產業群聚效應的發揮,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彼岸的產業聚落形成,近年來有明顯的大幅成長,除了像老牌的江西景德鎮瓷器群聚外,中山古街的燈飾、深圳的大芬油畫村、大嶺山的家具等產業聚落,都已成了全球知名的製造甚至批發中心。

     由台商主導,並得到廣州地方政府全力支持的花都「珠寶藝術文化園區」,即是一方面基於產銷合一,還有產業群聚理念所形成的一個新產業聚落。

     舉凡良好的產業聚落,首先必須要有一個產量可觀、品質一流的製造能力,花都珠寶城內匯集的台資寶石加工業者,多年來在出口市場上表現優異,在外轉內蔚為風潮的情況下,已具備了第一個成功條件。

     其次,位居珠三角中心的廣州,既是廣東省會,又是區域內最重要的消費城市,擁有良好的生產工藝,再加上群聚效應,這應該是台商自行創造產業聚落的良好環境。

     同時從以往傳統的產銷合一產業聚落模式,廣州珠寶城,還有更大的企圖心,結合難度更高的產業觀光模式,讓創意文化元素納入產業聚落中,藉此提升這項產業的精緻度與附加價值。

     尤其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資企業系統,往往無法單獨在大陸內需市場打下江山,如果能藉由業界整體力量,共同打造完整的產業鏈,除了批發市場大有可為外,觀光結合銷售的產業觀光模式,更能讓這個行業發展更多元。

產業空洞化》繁華東莞變死街

「以前這裡是開快餐的,生意特好。每晚要進來吃飯的,還要在外面排隊。現在,連蒼蠅都不願意飛進來了」,在東莞樟木頭鎮開香菸店的老闆小李,指著隔壁一家拉下鐵門的商家,無奈地嘆了一口氣。

廣東,一九七八年中國改革開放的起點和試金石,更是中國大陸出口市場的超級重鎮。尤其,素以製造城自居的東莞,更是許多台港澳企業家競相擁抱的製造業中心。

然而,在風光將近三十年後,珠三角大批工廠因為開工不足、成本遽增,被迫關閉或停產,大量的失業工人因為收入劇降,以及物價飛漲,難以在廣東生存,被迫返鄉。

香港文匯報報導,由於大環境的不斷惡化,關場和失業潮將持續到明年,珠三角的產業空洞化,已經浮上檯面。原本繁榮的一片片廠房,都人去樓空,許多商鋪面臨關門大吉的命運。

剛召開不久的東莞市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有一項驚人的數字,嚇壞了眾多官員:以房租、廠租為主要收入的東莞村莊,目前已經將近一半出現了集體股收益不敷支出的現象。

以往,珠三角許多工業區的村莊,透過成立工業區的管理委員會或公司,靠著廠、房租,獲得龐大的收入。這筆收入將成為一種「分紅股利」,回饋給當地設籍的居民。

數年前,景氣頗好時,企業競相爭租廠房,乃至於有些城鎮的居民一年可領上數千至數萬元人民幣不等的「紅利」。但這樣的「盛世」已不復見。

日前,廣東省長黃華華在一次公開活動上,十分「誠實」地說,今年以來,受世界經濟不景氣,及國際原油、糧食等產品價格大浮上漲,再加上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等利空因素,今年一到八月分,廣東的GDP較去年同期僅成長十點六個百分點,驟降四個百分點。這也導致廣東財稅總收入第一次出現負成長。

更糟的是,出口業龍頭的廣東省,今年以來的外貿出口增長,已經連續八個月低於全大陸的平均水平。

許多支撐珠三角的傳統產業,例如玩具、服裝、電子、家具等,更出現大量企業停止接單出口的窘境,這對出口成長一路高奏凱歌的廣東而言,極為罕見。

廣東經濟下滑,除了衝擊製造業外,飯店、娛樂產業更失色不少。住房率、餐飲、娛樂,號稱東莞酒店業的三頭馬車,如今業績早已一蹶不振。即便大陸年度重要的產業交易盛事「廣交會」開幕在即,酒店的住房率仍大不如前。

【2008/10/11 聯合報】

紙漿廠造林 鼎峰開新局

鼎峰紙業自力造林,生產紙漿,工廠庭園也種了這種高大的桉木。
記者華英惠╱攝影

自廣東省肇慶市的廣寧縣開始造林,一路延伸到廣西省,未來整個造林面積將高達250萬畝,這是台資企業鼎峰在肇慶市展開「林漿紙」──一貫作業的基礎前沿工作。

鼎峰是廣東省唯一的造林、生產紙漿的企業。多年前收購了當地轉制的國營企業,進行改造量產後,今年已達到年產量11萬噸紙漿的目標。11萬噸紙漿較大陸每年進口800萬噸紙漿是杯水車薪,但該廠為廣寧創造龐大的稅收,所繳稅佔整個縣的稅收四成五,成為當地繳稅的「首富」。

不僅在繳稅上有貢獻,鼎峰的「自力造林」,也成為當地的開路先鋒。在杳無人煙的荒山上種植桉木,前置工作繁瑣,要在當地造橋開路,再找當地農民造林,自種下樹苗的那一刻到可以用做紙漿平均要7年的時間,可以說是把資金放在當地7年。桉木長成後,經過砍伐、進廠展開剝皮、淋洗、高溫蒸煮等過程。直至把咖啡色或黑色的紙漿,經過四道程序處理成白色的紙漿後,才能進行後續的造紙。一張紙的產生是經過很長的流程,及很複雜的工序而來的。

鼎峰是廣東省唯一的自力造林、紙漿工廠,公司表示,由於這個產業進入的門檻高,不可能再開放給其他後進者進來。在這個領域中僅一家業者,也創造了20%營利的高利潤,但其間所付出的心血也很難想像,包括造林面積250萬畝,僅廣寧就涉及17個鎮的協調,鼎峰要向當地政府一一交涉,經過同意後,才把林地一寸一寸的往外延伸,還要與農民打交道,爭取農民同意放出農地,「一大堆人在外面與農民交涉」,公司中的人這樣表示。

走過層層的關卡,鼎峰未來希望年產100萬噸紙漿,之後就要進行造紙的工程。公司表示,100萬噸紙漿的產量已經很大,必須分散風險,進行造紙。他形容,在台灣一些紙廠經過競爭與轉型後沒有倒閉,就是因為會造紙。所以鼎峰設定「林漿紙」的目標會逐步的完成。

【2008/09/04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