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

港資大撤退 樟木頭冷翻天 珠三角的進與退系列1

  • 2009-01-20 工商時報 【康彰榮╱專題報導】

●大批港人前往樟木頭置產,當地經常可見港式的住宅大樓。圖╱康彰榮

     編按:源自美國華爾街的金融海嘯,正襲向中國大陸的實體經濟,受創最重的不外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珠三角諸多中外企業。在一波波企業經營危機和倒閉浪潮下,記者深入深圳、東莞和廣州三地,實地了解當地經濟現況,並探討當前珠三角台、港商人所遭遇的難題和因應對策。

     東莞樟木頭鎮,人稱「小香港」,今年入冬後的景氣和天氣一樣冷。在樟木頭建廠、擁有逾6,500名員工的港資合俊玩具廠,2008年10月中旬突然無預警倒閉,使這個一度繁華的小鎮,頓時出現了數千名無助的失業遊民。非假日的白天,經常可見穿著深色工作服的民工在鬧區街頭閒逛。

     海嘯衝擊小香港

     儘管合俊關廠已兩個月,當記者12月中旬行經樟木頭的主要幹道莞樟公路時,還不時可看見手拎偌大帆布袋的民工佇立在大馬路兩旁,準備攔便車返鄉提早過年。

     這波返鄉潮中,很多正是剛領到政府代墊薪資的合俊員工,儘管拿到了應得的血汗錢,但接下來面臨的失業困境,讓他們茫然,過年後,要往那裡去?

     逾2/3港商關廠、倒閉

     合俊玩具廠的倒閉,喚醒人們對此地商人處境的重視。樟木頭台商分會會長黃正明估計,當地最高峰時有多達6百多家港資企業,現在只剩不到2百家;台商在2005年還有103家,去年「勞動合同法」等一系列緊縮政策後剩86家,最近的金融風暴一掃,現在大概僅剩60家。

     位在廣深鐵路中點的樟木頭,由於鄰近香港的地理優勢和交通便利,1980年代起逐漸成為香港人到大陸定居、投資的熱門地點,樟木頭也很快崛起成為東莞的商業重鎮。樟木頭的30萬人口中,當地人僅約2.3萬,另有多達15萬港人在此購屋居住,加上13萬的大陸外來人口。 曾經風光一時的樟木頭,為何如今繁華落盡,成為經濟重災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樟木頭因港人而繁榮,也因多數港商關廠,大批港人撤退,經濟每況愈下。

     政策未連貫,發展受限

     除了全球景氣衰退,當地政策無法連貫,是導致樟木頭陷入困境的原因。已經歷樟木頭三屆領導班子的黃正明說,第一任領導希望發展房地產,吸引港人前來投資置產,因此批了大量土地住宅社區;第二任領導又調整政策,主張當地應發展為商業區,於是引進許多餐飲、服務業,使當商店林立。

     直到現任的領導上任後,認為樟木頭有必要大力發展製造業,才發現腹地狹小的樟木頭,已沒有足夠土地增闢為開發區。

     歷史的因素造成樟木頭的服務業和工業「頭重腳輕」,於是,在當地發現一些不協調的景象:港式的公寓大樓林立、出租車多到超乎想像、短短的新興街竟有十來家房屋仲介,鬧區充斥各式餐飲娛樂行業。

     支撐這個小鎮經濟發展的主力,是來自香港的客商,以及週遭城鎮前來逛街購物的工人。一遇景氣衰退,這些人逐漸從樟木頭的街頭消失,此地經濟命脈也無以為繼。現在,當地房屋仲介商在櫥窗貼滿出售、招租的廣告,但也有行無市了。

     在此地經營印刷機生意的港商游先生說,「樟木頭的香港人走得差不多了,現在還叫小香港不相稱。」他對當地經濟前景非常悲觀,以前幾乎每週總可接到一張以上訂單,但海嘯之後,「已兩個月沒單可接。」

     游先生怎麼看都覺得兩、三年內經濟好不起來。雖然他已在深圳成家,且客戶都在東莞、深圳一帶,但也開始思考搬回香港。

     港商打帶跑,無心扎根

     緊鄰合俊玩具廠的台資企業南山園藝工具公司董事長涂茂森說,「港商就是抱持著打帶跑的心態,不打算在此落地生根。」他們工廠多用租的,缺錢時能向銀行融資就融資,「一遇到經濟不景氣資金軋不過來,當然就跑了。」

     樟木頭港商的處境,其實就是許多珠三角港商的縮影。

     比台商更早進入東莞的港資製造業,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但成長的腳步卻跟不上晚來的台商,只見台商不斷茁壯,多數港商卻仍舊原地踏步,以致逐漸被市場所淘汰,差異就在於對企業投入的熱情。如今提到東莞,大家最先聯想到,竟是來自一海之隔的台商。

     在東莞製造業的鼎盛時期,樟木頭從中獲得了優厚的商業利益;但金融海嘯來襲,它也處在風暴的最前端,市況的蕭條正預告著景氣低迷的降臨,而合俊玩具廠的倒閉,更將珠三角港商的問題毫不遮掩地暴露出來。樟木頭,稱得上是東莞甚至珠三角的經濟溫度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