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0日 星期三

報告:日本企業倚重非正式員工造成生產停滯

日本厚生勞動省今天發表年度勞動經濟白皮書指出,企業擴大僱用非正式員工造成生產力停滯,以成果主義取代根據資歷決定薪水的作法並未成功。報告呼籲企業基於長期角度培育人才以提高員工的生產附加價值,強調這才是邁向人口減少的日本社會持續發展的關鍵。

這項題為「勞動經濟分析」的年度報告,把企業非正式員工定義為「並非心甘情願的勞工」。報告指出,一九九零年代日本經濟崩潰後景氣低迷,企業為削減人事費將僱用重點由正式員工移至非正式員工,使得非正式員工大幅增加,造成勞工工作滿足感的長期低落。

統計指出,服務業方面,非正式僱用勞工占總數的比率由一九九二年的百分之二十四點六,增至二零零七年的百分之三十九點四;製造業方面,由百分之十七點七擴大至百分之二十二點九。

統計指出,整體勞動生產力的成長,和一九七零年代的百分之四及一九八零年代的百分之三點四相比,一九九零年代只增加百分之一,二零零零年代也只成長百分之一點七。

報告指出,不少企業引進業績成果主義,取代傳統的論資歷調升薪水的長期僱用方式,主要目的是削減人事費,這種制度雖有助於提高員工的工作意願,但是對待遇和薪水不滿的勞動者為數頗多,未必可謂成功,包括適用範圍和評價標準的明確化等制度上的運用,尚有很多有待改善之處。

白皮書呼籲日本企業,應立足於長期角度培育人才,使具有生產力的勞工能累積豐富的工作經驗而提高個人生產附加價值。報告並指出,有必要經由長期的勞方和資方合作,建構令彼此都可接受的薪水制度。

一九九零年代經濟崩潰之後,日本企業引進側重非正式勞工的人事制度,造成社會貧富懸殊擴大,日本執政黨開始正視這個問題,厚生勞動省擬於即將召集的臨時國會提出勞動派遣法修正案,原則將禁止派遣一日僱用勞工。

【2008/07/22 中央社】

2008年7月27日 星期日

世界怎樣拚旅遊

  • 2008-07-23 中國時報 【沈雲驄】

     儘管通膨高張、機票調漲,照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的估計,今年的全球旅遊業,還是會很熱。

     其中,受惠最大的是所謂的新興國家。包括非洲的埃及與摩洛哥,還有亞洲準備要辦奧運中國,以及貨幣貶值中的南韓,帶有神祕色彩的柬埔寨與尼泊爾等國家的外國旅客人次,目前為止都還維持兩位數字的成長率。另外,除了本來就是常客的德國、美國、英國與法國人,今年的世界十大旅遊大戶中,還冒出了中國人與俄羅斯人。

     《經濟學人》雜誌把這波中國、俄羅斯等新興國家人民,大步走進世界旅遊市場的現象,稱為二次大戰以來的「第三波旅遊革命」。第一波,是六○年代,當時先進國家漸漸走出了戰爭,收入改善,生活穩定,航空公司紛紛成立,旅行團開始流行起來,吸引了很多人出國。第二波,則是九○年代的網路革命,顛覆了人們買機票、訂旅館的型態,也讓整個產業出現了新的面貌。

     毫無疑問,這一次,新興國家正在大幅改寫世界旅遊產業。一來,當然是他們所創造出來的新富人口,為世界增加了大量的旅客。拿中國來說,每年在內地旅遊的人次,高達十六億,出國的,也逼近五千萬。印度人目前出國的人次大概有一千萬人次,沒中國多,卻也是很大的商機。

     但更值得重視的,是這些國家努力拓展國內旅遊市場的企圖心。世界旅遊組織說,二○○七年去中東的外國人,成長一三%,一年有四六○○萬人次;來到印度、中國等亞太國家的人數更多,高達一億八五○○萬人次,也比前一年增加一成;至於大家印象中髒兮兮、但卻蘊藏了豐富天然資源的非洲,居然也成長了八%,人次也逼近四五○○萬。

     怎麼做到的?首先,這些國家都不約而同的大打經濟牌,例如中東的杜拜、中國的上海、印度的孟買。想想看,如果去一個國家,能增長見聞,又能同時看看有沒有錢可賺,怎會不吸引人呢?

     其次,是環境品質的改善。例如公共建設與衛生,這些國家至少在主要的觀光景點上,都有驚人的進步。相反的,在那些官員苟且腐敗的國家,旅遊產業在這波浪潮中不進反退。例如西班牙,幾個一度在八○年代很受歡迎的沙灘,後來蓋了很多旅館與餐廳,但卻沒有做好環境規劃,現在有些地方又臭又髒,旅客只要去一次,下次絕不會再去。

     此外,這些新興國家當中表現不俗的,都不會單戀單一國家的旅客,而是有著較多元的「吸客」策略。例如馬來西亞,除了傳統的歐美人士,該國旅遊業者幾年來就成功吸引許多中東旅客前往觀光。當地旅行社知道中東旅客不在乎花錢,但酷愛頂級精品,因此不再帶他們到傳統廉價的禮品店,而是改與大型購物中心的奢華商店合作;很多旅館與餐廳為了吸引這些中東旅客,也刻意標榜出提供回教食品(Halal)的字樣。二○○○年,去馬來西亞的中東旅客人次約六萬人,八年後的今天,暴增超過四倍。

     旅遊業,本來就是一個國國爭食、年產值高達九千億美元的大產業;如果加上周邊相關的行業(例如大型育樂中心、度假中心等),世界旅行與旅遊組織(WTTC)說,一年的產值可能超過六兆美元,約佔全球國民產值的一成。而且,照這樣推算所創造出來的就業機會,也是最多的,就算不計入開餐廳的、開咖啡館的這類「可以算是旅遊業、也不完全是旅遊業」的產業,就業人數,最少也超過兩億四千萬。

     拚經濟,怎能不認真拚旅遊?

2008年7月26日 星期六

台塑中油 搶探加拿大油砂

中油決定搶進加拿大,與加國廠商合作探採油砂;據了解,台塑企業也積極評估搶進這個領域,顯見隨國際油價飆漲,國內兩大油品公司也展開搶油行動。圖為加拿大的油砂。
(本報系資料庫)

為掌握油源,中油、台塑企業紛紛搶進加拿大油砂。台塑企業已派先遣人員赴加拿大亞伯達省油砂礦區進行探路;中油昨(17)日也與加拿大薩奇萬(Saskatchewan)省印第安自治區Indian Oilsands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合作探採油砂。

中油主管指出,中油與加拿大的探採油砂案,日前已獲董事會通過,中油計劃自今年起五年內斥資240億元,與加國合作夥伴共同合資進行。

中油主管指出,油源日漸枯竭,油砂是新崛起的非傳統油源,歐美各主要石油公司包括殼牌、CNRL、Syncrude、Suncor都搶進加拿大亞伯達省探採油砂,面對油價每桶飆升到136美元,最近也傳出大陸三大石油公司、日本及南韓,也搶進加國亞伯達省油砂礦區卡位。

中油主管透露,向來甚少插足石油探採的台塑企業,最近派了一組人祕密赴加拿大亞伯達省,進行該省油砂礦區的地質調查及洽尋可能合作的礦區,動作相當積極。

中油主管說,中油早在1980年代就進行前往加拿大探油砂的可行性評估,但遲未展開,主要是油砂探採成本高昂,當年國際油價每桶僅20、30美元,開採的投資效益不高,但現在國際油價每桶飆漲至130美元至140美元,因而讓油砂探採效益大幅提升。

中油評估,只要國際油價高達80美元,就有探採價值。中油強調,加拿大油砂蘊藏量為全球最大,估計可採量達3,150億桶以上,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之原油蘊藏量。

中油昨天由副總經理孔祥雲與加拿大薩奇萬自治區Indian Oilsands公司執行長湯姆斯(Ken Thomas)簽署合作探採油砂備忘錄。中油表示,薩奇萬自治區油砂礦區,估計蘊藏量可達100億桶,是加拿大第二大油礦蘊藏礦區,僅次於亞伯達省。

加拿大目前是唯一商業化生產油砂的國家,日產量超過100萬桶,相當北海油田一天的產量,未來若以日產200萬桶估計,可生產達450年以上。

不過,薩奇萬自治區的油砂礦區,油層蘊藏在100公尺以下,相較亞伯達省油砂礦區位於地表,薩奇萬區自治區的開採風險較大,成本較高。

【2008/07/18 經濟日報】

2008年7月25日 星期五

財周刊》地球暖化加劇 重大天災頻仍

  • 2008-07-24 【文╱吳瑄瑄、江羚瑜】

    印尼大海嘯,颶風Katrina、緬甸熱帶氣旋納吉斯和四川大地震,天災重創了大地;然而,另一個「災後商機」,則讓動作快的投資者掌握新商機。

    天災,自古以來總是無可避免,但是近20年來更為頻繁、更為嚴重了,幾十年來地球發了好多次的脾氣,提醒人們必須重視環保。不過在這之餘,在每次的摧毀後,重建的工作,也帶來一些不算小的商機。英國保誠投信投資長張靜宜表示:「各種天災屬於短期事件,若發生的時間點正逢景氣趨緩,而各產業的表現又因景氣循環影響,導致產業股價已明顯超跌,當所有個股全盤皆墨時,倒是難得一見的進場時機。」

    2005年超強颶風Katrina(卡翠娜)席捲美國墨西哥灣區沿岸,損失估計達1500億美元,是美國有史以來破壞力最強的天災。Katrina之所以釀成重大災害,是因為隨著Katrina而來的豪雨在低窪地區引起洪水氾濫。一般而言,風災所帶來的損壞,修復時間通常較短,但是,假使再伴隨著豪雨和水災,就會產生「由下而上」(bottom-up)深層的傷害,比如說建築物結構徹底損毀,這麼一來,就連地下室和地基整個都必須要換掉。

    紐奧良(New Orleans)因為地勢低於海平面,Katrina摧毀堤防後引進海水和洪水,成為Katrina風災受創最重的一個地方,即使經過近3年的修復,至今還是有許多人回不了家園。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任何一場具毀滅性的天災過後,百廢待舉,重建所需的一些物資,卻對部分產業帶來相當龐大的商機。

    Katrina肆虐 水泥需求大增

    當時有分析師估計,紐奧良災後重建的水泥需求在4~5年內都會相當龐大,估計至少達400萬公噸。當時,美國房貸利率偏低,房地產市場仍相當熱絡,水泥的需求在2004年已經達到巔峰,2005年Katrina加速水泥的消耗量。

    除了水泥之外,商用不動產(辦公室、零售、工業和多戶住宅)在Katrina之後也顯得更為搶手,全美房仲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簡稱NAR)的資料透露,受災區原有的產業為了繼續運作和重建,另尋辦公地點,部分家庭為了有個暫時的棲身地,選擇在紐奧良周邊的商辦大樓落腳,使得這些熱門地帶商用不動產市場更加火熱。根據NAR的資料,Katrina風災之後,紐奧良附近許多地方包括休士頓、達拉斯、亞特蘭大和邁阿密商辦建築餘屋快速消耗,空屋率明顯下降,其中,辦公室空屋率甚至降至2001年的最低水準。

    衛星手機在Katrina颶風後需求也明顯增加。衛星手機是1990年代各類手機中發展最不成功的產品,但是世界通訊中心(World Communication Center)執行長Weldon Kanpe在風災後幾周內指出,由於災區基地台和通訊設備被摧毀,行動電話和有線網路無法正常運作,這種不需經由地面通訊設備當媒介的衛星手機,短時間內需求相當熱,零售商店賣到缺貨。

    天災重創後的營建新生機

    Katrina也給股市投資人帶來一些想像的空間,水泥需求增加,意味著營建工程也會轉熱,連帶地帶動鋼鐵使用量,在Katrina過後半年,美國股市反映這樣的預期心理,營建工程類股大漲近50%,鋼鐵股上揚44%,農產品相關族群在當時也頗為受青睞,農產品和農業肥料化學類股漲幅分別逾50%和近30%。

    Katrina橫掃墨西哥灣沿岸,由於這個區域是美國煉油廠最密集的地帶,在Katrina來臨前,原油價格事先反映產油設施將遭到破壞的預期,而一路上漲至當時的高價70美元。有趣的是,即便不少煉油廠真的因為Katrina停擺數個月,但風災過後反而油價不漲了,一路跌了3個月,到11月中旬每桶58美元附近才止住,充分反映油價容易「膨風」的特性,趁著題材發燒之際大漲,但退燒之後就如同洩了氣的皮球般一蹶不振。

    印尼大海嘯 刺激木材需求

    不同於Katrina對建築物的強大破壞力,2004年底的印尼大海嘯則是環境造成相當深遠的傷害。根據歐盟研究,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海嘯所造成的損失估計達350萬歐元,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傷害占了1/3,日子越久所付出的成本將越高,估計將達400萬歐元,並且可能費時好幾個世代才能復原。

    印尼海嘯過後也花費了一段長時間清理,災後1年才著手進行重建,在印尼,所需的建築原料主要是木材。以最嚴重的災區亞齊省為例,估計災後5年內需用86萬立方公尺的木材,來重建20萬戶住宅。

    當時印尼伐木速度比種植速度快3倍,重建所需額外的木材,合法的砍伐僅能滿足一小部分,於是,亞齊省引以為傲的熱帶雨林(印尼擁有全球面積第3大的熱帶雨林)遭到無情的非法濫伐,對生態環境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2005年4月26日亞齊省東南部再次受到大洪水的侵襲,根據專家分析,這次洪水極可能是海嘯後重建木材需求大增,大規模伐木造成林地水土保持嚴重破壞所引起,洪水挾帶石塊和原木沿著山坡而下毀損房舍,對山下的一些村莊造成二度傷害。

    阪神大地震 鋼鐵價格上漲近2成

    1995年1月17日位於日本關西地區的神戶與周邊發生芮氏規模7.2級的大地震,神戶是日本人口密度相當集中的大城市之一,當時105萬人,由於地震是屬於上下震動型的強烈地震,時間又是發生在清晨,因此造成上萬人的重大傷亡。

    神戶位於關西地區的交通樞紐,周圍的許多隧道或高架橋,在這次地震時受損嚴重,救援工作也因此受到拖延。神戶多數傳統的木造房屋,不是受強震撼動而倒塌,就是因為瓦斯外洩引起連鎖性大火,在火海中遭吞噬,震災後估計有32萬人必須住到組合屋。

    交通要道和建築物被地震摧毀,災後重建工作帶動部分建材價格明顯上揚,例如鋼鐵價格,1995年1月地震後半年內,熱軋鋼價由每公噸378美元上漲至450美元,漲幅超過19%。

    神戶周邊是日本主要製造中心之一,有鋼鐵廠和貨櫃港口,地震對於日本製造業和交通運輸造成衝擊,估計損失達2000億美元,被認為是全球經濟損失最慘重的一次天災。當時一般日本學者大都認為關西地區不可能有大地震,導致這個地區缺乏足夠的防範措施和救災系統,阪神大地震後,引起日本政府對於地震科學、都市建築和交通防震重視。

    阪神大地震後,日經225指數從1月17日的19241開始狂跌,至1月23日17785點止跌,連續4個交易日下跌,跌幅達7.6%。 下跌幅度最大的是銀行、地產、阪神地區的機械類個股,地震當日東京股市小幅下挫,地震後10天,東京股市市值蒸發高達10%,但建築、建材等類股仍然上漲。

    中國雪災 帶動水泥需求

    今年農曆春節中國發生50年以來的最大雪災,包括工業及農業生產受阻、交通運輸癱瘓、電力供給中斷、原料及材料斷貨、成品運輸困難……等,整體經濟活動也受到嚴重波及。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雪災直接經濟損失則高達1111億人民幣(約159億美元),外資也提出雪災對大陸經濟、企業獲利的影響建議,從瑞信的亞洲投資策略報告指出,預估雪災造成大陸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下降0.2~0.3%,世界銀行將中國今年經濟預估增長率從10.8%下修至9.6%。

    中國雪災後對水泥需求大增,在災後重建股利多的加持下,原本農曆春節過後,水泥價格幾乎下滑,但因重建水泥需求上升,使得華南地區的水泥價格,不僅維持在410元人民幣的高點,更有調漲5~7%的空間,國內西進水泥廠台泥(1101)、亞泥(1102)以及環泥(1104)等,皆因設廠於受災區而需求大增,帶動水泥股上漲。

    四川地震 帶動網路交流量大增

    今年5月發生在中國四川的大地震,傷亡人數、建築物毀損程度比阪神大地震嚴重,但是由於發生在山區,對整個經濟的影響力比日本輕微。四川是中國的農業大省,糧食和生豬的主要產地,其經濟產值占全中國6.1%,包括農業為4.98%、林業為4.79%、漁業為1.96%、牧業9.65%等,原本令人擔心震災後,豬肉和食品價格因此大漲,但2個月來的情形顯示,似乎影影響有限。

    至於重建所需物資,一般認為將帶動水泥、鋼鐵和防震建材需求,只不過不會有太明顯的增加。目前由於地震後的清掃工作尚未完成,對於水泥和鋼筋這些建材的實際需求尚未浮現,會帶來多少商機還難以估計。不過,四川大地震亦使煤炭供需更加緊俏,刺激價格再度上揚,運輸煤炭供不應求的情況也更為嚴重。此外也帶動醫藥、農業、水泥、地震災後重建概念股如建材、鋼鐵,保險、地產石油、石化等類股全面大漲。另外網路上卻見熱絡的互動,根據iResearch艾瑞諮詢的調查,四川地震吸引眾多人上網瀏覽、交換訊息,使得5月份網路瀏覽率大增超過1倍。

    台灣921大地震 鋼鐵水泥大漲

    自台灣921大地震發生後,股市暫停交易,直至9月27日才恢復交易,加權指數從9月20日的8028.42點開始下挫,至9月30日收於7598.79點,累計下跌為5.2%,幾乎所有類股全面收黑,張靜宜指出,「當時股市大跌,個股、指數都躺平,買哪個產業都一樣。」

    後來股市恢復交易,又以災後重建概念股和大災受益股表現亮眼,包括水泥、鋼鐵、建材等企業獲利均有正報酬。過了不久,台灣加權指數開始出現反彈行情,由於地震發生時正巧是台灣股市面臨底部整理的階段,隨後即展開反彈行情

    專家建議 天災投資關鍵在災後一瞬間

    每次天災發生時,景氣不一定都處於經濟循環的低點,選擇投資時點便格外重要。張靜宜認為,投資人不妨參考各種經濟指標、工業生產值、全球信心指數或領先指數等,再回歸基本面,留意該產業的本益比,兩者經過綜合評估後,再決定進場布局的時間點較為合適。

    從阪神地震、大雪災到四川強震,張靜宜分析,歸納每個天災造成的影響,不外乎是建築物、機械設備、民生必需品等產業受到波及,當時若投資人想借助天災發生期間做短期投資,仍視該產業股價是否合理,與本益比相較之下,基本面是否仍具有支撐力,做為進場布局的參考方向。若本益比已達30~40倍,則是適合的出場點,對單筆投資者來說,更是逢低布局的好時機。

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高爾疾呼 美10年內全面改用再生能源

自由時報20080719 〔編譯張沛元╱綜合華盛頓十七日外電報導〕
二○○七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十七日以已故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為師,鼓勵民眾發揮當年眾志成城把人類送上月球的精神,讓全美在十年內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全面改用風力、太陽能與其他再生能源,同時解決全球暖化問題以及人類過度仰賴化石燃料所導致的經濟與自然安全危機。

猶如甘迺迪挑戰登月

高爾說,為了確保「美國的生存與岌岌可危的人類文明未來」,美國人必須改用新的能源。他在華府憲法廳大禮堂內告訴滿座聽眾,他要向美國提出一項挑戰,就是在十年內改用再生能源與真正乾淨的無碳資源發電;當年甘迺迪總統向美國提出要在十年內把人類送上月球、並且安返地球的挑戰時,許多人曾懷疑其可行性,「但在八年又兩個月後,阿姆斯壯與艾德林便漫步於月球表面」。滿場聽眾對高爾這番話報以興奮歡呼。

反對派︰不可能的任務

反對派認為,改用再生能源是不可能的任務,或認為短短十年時間不夠完成轉換。但高爾駁斥提出這種論調的人是「無論油價多高也要鞏固現有制度的既定利益」,並稱改用再生能源是「我們再度有機會為人類邁開一大步」。

除了比擬為把人類送上月球,高爾還把這項改用無碳能源的挑戰,與美國過去曾締造的重大成就,如成立社會安全退休基金與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相提並論,並說這些成就都不是在單一總統任內所完成,而且需要民主與共和兩大黨成員捐棄政黨成見;十年內完全改用再生能源的重大挑戰,在於不正常、只會迎合特定利益的美國政治制度。

美燃煤發電比例難降

燃煤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暖化的最主要溫室氣體。美國能源部估計,從現在到二○三○年,煤炭發電的比例不減反增。在這種情況下,再生能源所佔的發電比率僅成長十一%。高爾在演說中並未論及如何處理燃煤問題;但他在演說後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他的計畫是全美五分之一電力來自核能電廠,同時積極增加使用太陽能、風力、地熱與乾淨煤炭科技。高爾說,此舉最大難題在於更新美國的電力網路,以便能駕馭來自太陽能板、風車、水壩的能源,並將之輸送到各大城市。

美國私人電廠協會「愛迪生電力研究所」表示,他們支持高爾的構想,但強調光靠再生能源與效率能源無法做到這一點,必須增加核能發電的比率,同時輔以天然氣及能捕捉與儲存碳的乾淨煤炭。

2008年7月18日 星期五

5年後電力 台電憂心供應見破洞

台電深澳發電廠更新案的卸煤碼頭興建,引爆立委李慶華率台北縣民表達「贊成」,與立委謝國樑率基隆市民表達「反對」的對抗情勢。台電主管表示,如果不能就近興建碼頭,深澳更新計畫恐怕要暫時擱置,民國102年以後電力供應將出現破洞。

深澳更新計畫是將舊式發電機組拆除,就地興建2部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以滿足民國102年以後台灣本島的用電需求。由於發電需要大量燃煤,而燃煤又很笨重,所以就近興建卸煤碼頭最經濟也較環保。

台電解釋說,如果卸煤碼頭不在電廠附近,就得多一趟鐵路或公路的載運,不僅經濟上不划算,而且載運會耗用大量能源,並排放二氧化碳等空氣污染物,不符合環保要求;另外,鐵路或公路的載運,也會嚴重衝擊到鐵路與公路的客運交通,造成交通瓶頸與堵塞。

所以在深澳更新案中,如果將卸煤碼頭不論在蘇澳港或台北港,在現實的經濟、環保與交通評估都屬「不可行」。

而就近興建卸煤碼頭,基本上只就現有深澳灣與番仔澳兩地。而台電評估認為,深澳灣太緊鄰民宅,卸煤噪音在晚上8 時至翌日上午7時,無法符合噪音管制標準,且中油已與居民晚間8時後即停止運轉,所以晚間8時以後無法卸煤,故每天最多只能卸煤13小時,致使電廠全年運轉不足80萬噸,年發電量會減損21.6億度。

【2008/07/14 聯合晚報】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電話、手機 終結印度代寫家書業

  • 2008-07-13 中國時報 【鍾玉玨╱綜合報導】

     早年沒有網路電話,遠距離通訊完全依賴書信,由於印度文盲多,想給家人捎個信,必須請人代筆,一些知識份子就成了專職代人寫信者,簡稱代寫或代書。不過據英國《泰晤士報》12日報導,隨著人手一支手機,印度代寫這行漸被淘汰,終至走入歷史。

     數百年來,印度代寫者除了在宮廷幫蒙兀兒國王撰寫公文,也會在街道擺個簡單的書案,幫人來人往目不識丁的市井小民代寫情書、家書,一次僅象徵性收個10便士。

     61歲的薩旺特幫人代寫長達35年,唯一的原則是「不碰戀情…因為糾纏不清。」

     代寫者得以窺視陌生人的故事,所以好的代寫者得當客戶的心腹知己,感同身受、靈犀相通,再將故事形諸文采斐然的章句。

     薩旺特說,女性客戶常要他美化在都市的生活與工作,避談受虐、性侵等悲慘遭遇。

     幫人代寫23年的納格表示,近來鮮少人會請人代寫,所以擺在書案上的封箱膠、繩子、麻袋、封蠟等打包工具的攤位整天乏人問津。也在附近擺攤的代寫者坎說:「過去10年來生意約掉了9成,因為電話普及之故。」

     文盲多、人口遷徙頻繁,是造就印度代寫業紅極一時的兩大原因,而今代寫卻成了夕陽工業

     據統計,印度僅6成人口具備讀寫能力。此外,每天約400戶家庭從窮鄉僻壤遷入孟買。

     多虧手機,這些人再也無須忍受印度效率奇差無比的郵政系統。印度平均每小時售出1萬支手機,因為機子便宜、加上關稅超低,讓印度成了全球手機市場成長最快的國家。同時,電子匯款系統愈來愈普遍,就連偏遠地區也都具備這些服務

2008年7月13日 星期日

林口電廠,也須關注下風處

自由時報200870710

記者席艷俠╱特稿

約在15年前,就桃園縣沿海四鄉而言,台北縣的林口發電廠等同於「不明公害」的化身。近年,隨著地方關心的議題不同,外加台電回饋基金制定,對四地採比例補助經費原則,使得「不明公害」漸被淡忘。

所謂「不明公害」約在民國70年代前後出現,沿海的蘆竹、大園、觀音、新屋四地第一期稻作葉末和稻穗有燒灼焦黑情形,第二期更糟,枯黑情形更嚴重,收穫量銳減到三成,或無法收成都有,二期耕作時間正好吹東北季風,林口發電廠排出的煙順著風勢南下,攻進沿海這四地。

稻作外,沿海防風林—木麻黃更是一一枯死,冬季情形更惡化,讓日治時代種下的這道綠籬出現缺口,惡性循環下,東北季風從台灣海峽長驅直入,吹進內陸,吹進稻田,讓農作歉收年年發生。

居民們將原因指向林口發電廠,因電廠排出的煙含有二氧化硫成分,農作枯死也指向酸雨汙染。這個結論林口發電廠不接受,指東北季風挾帶過度鹽分的海風造成,可是地方也有話說,農作歉收防風林枯死情形日治時代未曾發生。

雙方沒交集,一時抗爭不斷,也找不出農作枯死之因,所以「不明公害」名稱出現,中央官員巡視,民代質詢談的都是「不明公害」老掉牙話題,結局是狗吠火車。

林口電廠對沿海四地是否造成公害,其實早有定論,只是國家政策有其「不能說的秘密」。如今節能減碳觀興起後,林口電廠對身處的台北縣境或下風處的桃園縣境更該有一份關注的責任。

龍崎鄉民指空汙 百萬竹炭窯停火

龍崎鄉農會獲農委會補助興建全台最先進竹炭窯,遭居民一再檢舉「汙染空氣」,被迫停窯。
記者周宗禎╱攝影

龍崎鄉獲農委會補助數百萬元興建的竹炭窯,日本與林試所博士團隊輔導改良,生產比日本更高檔竹炭。最近不斷有鄉民抗議竹炭窯日夜排放廢氣,花大錢蓋的竹炭窯因緊臨社區,被迫今天「停火休窯」。

龍崎鄉農會表示,雖然只有2、3個鄉民陳情汙染,但一再被檢舉汙染實在不堪其擾,只好另建新窯,農會絕不會放棄推廣竹炭,昨天已在鄉內較偏地點找到三處適合設置竹炭窯地點,正爭取經費新建2到3座新窯,全力開發新產品。

農會強調,會妥善保存兩座竹炭窯,未來除非社區居民有共識,不會再焚燒,將配合休閒廣場展售竹炭產品,轉型為「戶外教學園區」供遊客參觀、學校社團戶外教學使用。

政府投資數百萬元開發的竹炭窯才剛證實功能奇佳,就被迫放棄生產,農會人員都覺得可惜。投訴的鄉民表示,竹炭窯日以繼夜燃燒竹子、排放廢氣,嚴重威脅附近崎頂村居民健康,夜間陣陣令人窒息廢氣更讓人食不下咽、徹夜難眠,發展經濟應兼顧環保,不應賠上鄉民健康。

【2008/07/08 聯合報】

2008年7月11日 星期五

貼近原料 林東湖轉戰哈爾濱

  • 2008-07-11 工商時報 【李書良╱台北報導】

     當前原物料行情節節高升,不少台商因此往中國大陸原物料豐富的地方移動,此舉不僅能取得較為便宜的原物料,更可趁此「轉檯」嚐試開拓大陸內需市場,現任哈爾濱台商協會會長、哈爾濱東紅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東湖就是如此。

     今天,林東湖來到遙遠的黑龍江省「北大荒」投資以大米為主的農產品加工生意。不過1996年到大陸投資的他,最早是在深圳與朋友合夥開變壓器廠,2004年又到杭州投資節能燈泡廠,一直到2005年來到哈爾濱之後,決定在當地立足,轉作內銷市場

     提到這種轉變,林東湖說:「今天媒體說的珠三角、長三角台商經營困境,其實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不少業者當時都感到生存壓力變大,有些人於是開始到大陸各地尋找新的投資機會,我也是其中之一。」

     來到黑龍江省,當地原物料的豐盛讓林東湖大感訝異。他說:「無論是石油、煤礦、木材,均居中國重要地位。特別是黑龍江的大米、玉米和木耳等農產品,產量大品質好,採購成本更比中國南方要少30%到50%。」

     「『五常大米』十分有名,清朝時還是給皇帝的貢品。」林東湖在哈爾濱五常牛家工業區投資200萬美元,在佔地面積3萬平方公尺的土地上興建農產品加工廠,原料以向當地農戶收購的大米為主,打算加工後成包銷往中國大陸南方,或是做成便當在當地銷售。

     除了利用哈爾濱的農產品原物料之外,到東北投資,林東湖其實還著眼於北方的俄羅斯市場。

     他指出:「一般估計,俄羅斯大概會在2010年到2012年之間加入歐盟這個大家庭,以中國東北和俄羅斯在區位上的相鄰關係,屆時有近水樓台的優勢,我們可藉俄羅斯為跳板,將加工過後的優質大米銷往歐盟市場。」

     「這裡的農產品雖優,但當地卻欠缺現代化品牌、管理與市場行銷觀念。」林東湖表示,美國現在進口的大米大多是從泰國過去的,與泰國米相比,黑龍江大米的味道要更好。目前大陸的1斤大米賣到歐盟市場,價差就有相當可觀的獲利,因此他頗為看好當地農業的長期發展潛力。

前進東北 得先衡量天候成本

  • 2008-07-11 工商時報 【李書良╱台北報導】

     近幾年來不斷有台商前進大陸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尋找商機,然而去看的人雖多,真正敢下定決心投資的人仍是少數,甚至有些台商來了之後又離開。原因之一,就在於東北的冬季時間太長,氣溫也太冷。

     一名從東莞來到瀋陽投資的台商表示,從大陸的最南方跑到東北,冬季氣溫會是需要克服的難題。一般來說,東北地區的冬季長達半年,最冷時經常可達零下2、30度,對於處在攝氏10度就喊冷的台灣人來說,很難想像;如果再碰上刮風的天氣,就更難讓人忍受。

     肇慶台商協會會長黃月美數年前也曾到黑龍江省投資,後來投資失利雖有經營因素存在,但不適應東北冬季氣候也是原因之一。她說:「雖然冬天室內有供暖,讓溫度能維持在20幾度,但室外大雪紛飛,乾冷環境與大陸廣東、福建相差甚遠。」

     寒冷的天氣也帶來成本的提高。哈爾濱台商協會會長林東湖說,在東北投資,建築成本經常要多花3倍價錢。他說:「像我這間樓房的外牆厚度就達50公分,有些建築更達60公分,南方的房子哪裡需要蓋這麼厚?」

     林東湖指出,建物外牆蓋得厚,地基打得深並非只求堅固,而是為了保溫。由於東北冬季氣溫太低,經常會讓地底下土壤的水分結冰,由於冰在零度下體積會膨漲,如果牆壁不做厚一點、地基不紮深一些,建物很容易就會受到傷害,甚至造成危險。

     但如此一來,建築的成本就會增加許多。因此台商如要前往東北投資,「天氣成本」也要算進去才行。

長三角供電 拉緊報

大陸發電用煤炭存量不足,導致火力發電缺口劇增,長三角地區拉起缺電危機,圖為大陸華能電力公司位在上海的一座火力發電廠。
彭博資訊

長三角籠罩在發電廠缺乏煤炭供應的陰影中,長三角電煤供應大省山西日前發布電煤「紅色預警」,另一供應地安徽省也拉供應告急警報。電煤緊張會直接影響到江、浙、滬等用電大戶的電力供應。

21世紀經濟報導指出,長三角電煤的來源中,山西煤占一半左右,其次是安徽煤占25%,還有一些零散的煤來自內蒙古、陝西等省。目前山西當地缺煤嚴重,已發布「電力紅色預警」,使得長三角一下子失去了煤炭供應「大頭」。

山西省經委日前發布電力供應「紅色」預警,表示嚴重短缺電煤,山西電力缺口已突破460萬千瓦,山西缺電煤可能蔓延到全大陸,尤其是對山西煤炭依存度高達五成的長三角地區。

除了山西煤炭短缺,長三角另一大能源供應地安徽,煤炭供應同樣告急。安徽省發改委一份文件指出,「目前我省部分沿江電廠存煤一度不足二天用量」,七天是電廠煤炭庫存的「警戒線」。

中共官方數據顯示,由於長三角地區煤炭在能源消耗總量中占70%,到2010年,長三角地區僅電煤消耗量將達到4億噸,其中有3.6億噸需要從其他省分調入。

一位在上海從事煤炭生意的山西商人表示,「現在從山西拿煤十分困難,山西煤炭通行證被卡住了,先前地方可以發的,現在權力全部集中到山西省煤炭管理部門,導致很多煤出不去。」

浙江電力迎峰度夏會議數據顯示,目前浙江電力缺口高達300萬千瓦時。按照每一噸煤可以發電2,500度的平均值計算,浙江在發電領域就缺煤1,200萬噸。上海電廠表示,電廠煤炭庫存不到四天,遠低於七天警戒線,況且因為奧運,中央高層要求保證20天庫存。」

長三角地區除電廠缺煤外,鋼鐵、化肥等行業也出現嚴重的煤炭短缺。江蘇泰興一家化肥廠表示,他們現在要比市場價高得多的價格買來煤,不然生產就得停止。

【2008/07/07 經濟日報】

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台灣躍登全球第二大半導體材料市場

中國時報2008.05.14

 涂志豪╱台北報導

 根據SEMI(國際半導體設備材料產業協會)公佈的最新市場預測,2007年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較前年成長14%,約達423.93億美元規模,其中台灣因成為全球最大晶圓及封裝代工生產重鎮,又是12吋DRAM廠最密集地區,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半導體材料市場,當然也成為全球第二大再生晶圓(Reclaim Wafer)市場。

 根據半導體產業協會SIA的統計,2007年全球半導體市場整體年成長率僅3%,市場規模達2,560億美元,且2000年至2007年間,半導體市場年增率一直維持在3%至7%的區間,顯示整個市場成長已經趨緩。不過,半導體材料市場卻已連續4年維持成長,且去年全球規模已達423.93億美元,較2006年成長約14%,其中前段晶圓製程材料成長17%,達到250億美元,封裝材料則成長9%,達到170億美元。

 在區域市場變化上,日本在雄厚晶圓製造和封裝市場基礎下,2007年以22%的佔有率成為全球最大的材料市場,台灣因為擁有全球最大的晶圓製造及封裝測試代工廠,因此在過去4年晶圓和封裝產業強勁成長的帶動下,已經躍居全球第二大半導體材料市場,整體規模達78.59億美元。

缺電危機不遠 能源政策 不能只靠作秀

自由時報20080623記者歐祥義╱特稿

新政府首長五二○就任後,急著脫西裝、換小車,向社會傳達節能的決心,能省多少油電有待深究,但真正攸關台灣整體能源走向與供應的政策大方向,至今卻未見政府作立場宣示,坐廟堂之上者,眼光似乎應該更遠大點,否則平民百姓根本無所適從。

脫西裝換小車外 更應有具體作為

台灣的能源政策該怎麼走?民進黨執政時,決定要發展再生能源、潔淨能源與非核家園,結果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在執行面,遭逢台電推動不力的瓶頸;以天然氣發電為主的潔淨能源,則因價格昂貴造成電價上的壓力;而核能發電是否解禁,新政府尚未正式作宣告。

能源價格漲得又凶又快,民眾每月的油、電、氣支出愈來愈多,最期待的是政府找出一條撙節開支之道,而不是示範騎自行車、脫西裝,對改善整體大環境根本無濟於事,甚至有點愚民的意味。

能源供應、環保生態與價格經濟之間,其實充滿著矛盾與對立,如何權衡需要很大的智慧,核能發電便宜,但環保團體極力反對;燃煤電廠供電穩定,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多;天然氣電廠溫室氣體排放量少,但價格不菲;風力與太陽能發電量少又不穩定;水力電廠同樣有破壞環境生態疑慮,政府不講清楚,民間企業與民眾就不知未來該怎麼辦。

行政院核定的台電深澳電廠、大林電廠、林口電廠更新計畫,分別因環境影響評估與地方政府反對等理由,全遭擱置,尤其是深澳電廠更新計畫受阻,五年後國內恐面臨缺電危機,深澳電廠新機組若上不來,二一一三年電力備轉容量率只有十點六%,再隔年更只剩六點二%,只要有一、兩部大型機組發生閃失,台灣本島就得限電了,這是國內能源供應迫切的危機,解決這個問題,比一百萬個人脫西裝還有效
 
考量能源替代 風力發電仍有必要

〔記者歐祥義╱台北報導〕「風力發電是不具經濟效益,但從能源替代角度考量,還是有繼續發展的必要」,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吳再益說。

依照經濟部能源局規劃,我國風力發電裝置容量長期計畫將達三百萬瓩,其中二百萬設於陸地,一百萬設於海上,目前已商轉及籌建中的裝置容量有六十五萬瓩,約是政策目標的廿一點六%。

吳再益指出,在台灣可設置風力發電機的理想風場很難找,一年平均下來,可發電時數大約只有二千八百小時,容量因素尚不到卅%。

根據台電內部資料,一部風力發電機投資金額約八千萬至一億元,售電價格統一是每度兩元,但加計利息、折舊、稅負、維修等成本後,台電的風力平均每度發電成本竟超過兩元。

再對照早期風力發電機組的發電成本,分別是台朔重工麥寮風力電廠每度一點二五元,台電澎湖中屯每度一點六四元,天隆竹北電廠每度一點三元,台電的成本都比民間高,與其做得不三不四傳出弊案,還不如將整個市場讓給民間做,既有效率又經濟。

連不用燃料成本的風力發電都會虧錢,外界一定搞不懂,為何台電還要大舉介入風力發電市場?其實台電最大用意在於卡住市場,降低民間設立風力發電廠的比重。

以風力發電機設備價位與其它建造營運成本來說,以能源局訂立的每度二元收購價格,其實是有利可圖的,台電怕民間企業大舉搶進,造成未來經營負擔,所以先利用該公司位於西部沿海大量現成電廠閒置土地的優勢,建造風力發電機,藉此壓縮民間企業進入的空間,卡住市佔率之後,風力發電機能不能發電,對台電而言並不是最重要的事,畢竟一部大型火力發電機,就足以取代所有風力發電機可產生的電力。

世銀報告:河內與胡志明污染嚴重

「越南青年報」今天引述世界銀行最近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河內與胡志明市是越南兩大工業中心,也是污染最嚴重的城市。

這份題為「越南工業區污染衝擊檢視與分析」的報告指出,越南快速都市化、工業化與改革,但也面臨環境管理的難題。

世界銀行的分析是根據國家污染指數,包括空氣、土地、水等指數的平均,胡志明市是越南污染指數最高的城市,其次是河內、海防、平陽、同奈、太原、富壽、蜆港、巴地投頓與芹苴。

世界銀行東亞與亞太地區環境與社會發展部主管洛威指出,越南政府防止污染的努力少於事後清理的工作,「我們想協助越南政府處理發展過程中面臨環境的挑戰」。

世銀報告發現,包括河內與胡志明市在內的十個城市嚴重污染的原因主要在生產肥料、氮氣化合物與製鞋等。

這份報告指出,越南政府只用了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百分之一處理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因工業發展引起。世銀建議越南政府,應針對工業區進行污染管理,闡述政府機構致力減少環境衝擊的角色,環境管理也應有個別預算,經費支出資料也要公開給大眾。

【2008/07/01 中央社】

2008年7月4日 星期五

長三角將限電 台商叫苦連天

  • 2008-06-30 中國時報 【徐尚禮╱上海報導】

     珠三角限電讓台商吃足苦頭,現在長三角也出現缺電危機。台商透露,浙江台資企業聚集的嘉善地區七月間也準備限電了,這將導致當地台資企業生產成本大增。

     浙江省共有近四千家台資企業,嘉善有台升木業、龍鳳食品、晉億螺絲等知名台資企業,其中台升木業生產傢俱,外銷規模在中國占第一,負責人為台企聯常務副會長、台升國際集團董事長郭山輝。

     嘉善一台資企業主管昨天說,為了因應當地將限電,工廠準備將部分車間排在夜間生廠。「這樣做能省下大量空調耗電」。

     嘉善地區一名台資企業管理主管說,廣東東莞的台資企業,今年初就飽嘗「開四停一」、「開三停二」的痛苦,沒想到長三角也要出現相同情況。

     按照大陸官方說法,上海、江蘇、浙江長三角城市缺電是因為「電煤儲量已經出現缺口」。另外有報導說,大陸目前出現缺電是因為四川大地震震壞了四川與陜西不少煤礦,即使沒有受損也可能因為聯外道路中斷,無法將開採出來的煤炭運抵各地火力發電廠,造成全大陸火力發電供電量節節下降。

     但台資工廠主管說,這全都是騙外行人的話,缺電最主要的原因是最近大陸油價漲了,電價卻凍結二年至今沒漲。在煤炭價格節節上揚之際,哪家電廠多發一度電就是多賠一分錢。

     他說,目前浙江工業用電一度七角人民幣,年初只漲了二分五,等於沒漲。因此,即使簽約的電廠也常故意不供足電。

     這位主管估計,以五千名員工的傳統產業工廠,如果自用柴油發電,一個月電費要二百萬元人民幣以上,這比電廠正常供電要多支付三倍支出。他說公司在東莞及嘉善兩個廠去年總共盈利二億多元人民幣,今年能打平就不錯了。

電荒再起! 大陸夏天電力供應將缺1600萬瓩

  • 2008-07-03 工商時報 【彭?琳╱綜合報導】

     受到今年上半年雪災、地震、水災等等重大災情,以及國際能源飆漲的影響,中國國家電監會就估計,今年夏天中國大陸的電力供給量,將會缺少1,600萬瓩的危機。浙江省也積極與企業進行協調,制定出供電的限量方案。

     「每日經濟新聞」引述電監會相關負責人談話指出,近期電力公司的電煤庫存持續下降,而且市場上電煤也出現短缺的問題,因此將會擴大今年夏天電力短缺的窘境,而且許多地區用電量還會圖破過去的紀錄,用電高峰期將提早來臨,估計短缺的電力將達到1,600萬瓩。

     但是這位電監會的負責人也強調,限電的問題只會侷限在部分地區,除了珠三角地區將會推出限電的政策外,長三角地區可能也無法避免電力不足的問題。

     浙江省政府就在6月底召開了「全省電力迎峰度夏會議」,估計今年浙江省用電缺口將達到3百萬瓩以上,相當於半個杭州的用電量。浙江省電力局指出,今年該省電力高峰期將自6月15日開始,直至9月23日結束,總共歷時1百天。這期間,預計最高負荷量將超過710萬瓩,較去年同期增加14.7%。

     杭州熱電集團董事長余偉民認為,造成浙江電力供應不足的原因在於煤炭價格上揚,致使部分地區性電廠不願購煤發電。余偉民指出,今年稍早浙江省電力短缺約在2百萬瓩左右,但是近期電煤供應量減少之後,電力短缺量又進一步被擴大了。

     為了因應電力短缺問題,杭州市電力局與杭鋼集團等1百家企業,簽訂了「用電避峰」協議,要求在第一輪限電的企業,在電力緊缺時,必須在20分鐘內降低3萬瓩用量,其後5個輪次的企業,則視需要進行調整。

經濟特區30年》看重環保 珠海發展慢半拍

珠海重視生態、環保,現代化建築中,滿含優閒情調。
記者華英惠╲攝影

站在珠海的海濱大道,空氣中聞到的是「優閒」,隨風搖曳的椰子樹,三三兩兩的行人,編織出珠海不同於其他經濟特區拚經濟的景致。

珠海特有的城市風貌,不是一天形成,創建經濟特區之初,官方政策明確拒絕汙染企業、訂定法規,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些保護環境、重視生態的舉措,讓珠海在1998年贏得聯合國「最佳居住環境範例獎」,至今仍流傳「珠海的空氣可以裝進罐頭,出口到國外」。

珠海發展之初即力行環保,以1984年為例,當時的珠海市委書記梁廣大關閉二百多個採石場,市區堅決禁止電鍍、磨光、印染、小化工、小煉油、小玻璃等汙染企業,在招商引資上嚴格把關環保,汙染企業一律拒於門外。1988年,珠海市委制定城市開發「八不准」,規定沿河堤沿海遼闊水域、美麗山林,須留給人民共享,不允許建築物遮擋和破壞。

這些保護環境、重視生態的措施,開大陸各省重視環保、生態風氣之先,諷刺的是,造成珠海經濟發展落後其他特區。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日前到珠海經濟特區視察時直言,在幾個經濟特區中,珠海的經濟成長明顯落後,這與以往珠海重視生態政策有關。

今天的珠海,除了重視生態環保,更想要的是如何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珠海拚經濟,與廣東各地全力拚經濟有關。一位官員形容,各地都在拚經濟,爭取外資進駐,珠海很難不這樣做;尤其,珠海又是經濟特區,有著先天之便,再加上擁有深水碼頭,經濟發展應該快過其他地區。

【2008/06/29 聯合報】

經濟特區30年》深圳急「經」風 人才趕不上


全球最大的包裹遞送公司UPS,日前宣布把亞洲航空轉運中心自菲律賓轉到深圳,投資一點八億美元興建各項建設,推動深圳成為亞洲的轉運、物流中心。

不僅航空貨運發展被看好,深圳的海運貨櫃量,已與香港並駕齊驅。業者預估,深圳明年的貨櫃量就會追過香港,自深圳積極擴建鹽田、蛇口四、五期工程,可看出貨源快速成長後的規畫。

深圳經濟特區1980年創立之初,僅有三萬多人,兩三條小街道,是一個南中國貧窮的小鎮。今天,深圳常住人口達數百萬人,人均經濟總量在大陸城市中,率先破一萬美元;深圳街頭林立的高樓大廈,城市建設居大陸各地之冠。

深圳經濟成長快速,但也帶來許多問題。市長許宗衡公開說:「深圳的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任務艱鉅,政府部門的戰略、視野、工作標準、管理機構、服務水平,都離國際化城市有段明顯距離。此外,人口總素質不高,也是問題。」

深圳市政府完成的一分報告中指出,深圳的人口密度高於上海、北京,但是高素質的人力低於北京、上海,僅達一成四。高素質人力不足,制約深圳長遠的發展;硬體建設容易,軟體建設需要教育與時間。深圳的軟體挑戰,包括產業結構調整、人力素質提高、公務員視野與國際接軌等。

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一上任,強調廣東要與國際大城市相競爭,過去走在前端的深圳,在這個任務上也須「先行一步」,這恰是深圳目前面臨的挑戰。

【2008/06/29 聯合報】

經濟特區30年》勞動、環保法 緊箍深圳台商
大陸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讓深圳自一個小漁村,快速成為現代化的城市。深圳至今還立著鄧小平巨幅畫像。
記者華英惠╲攝影

前言

大陸一九七八年起改革開放,廣東深圳、珠海、汕頭成為首批對外開放經濟特區;接下來各省市地區的改革開放,使大陸從封閉、國民生產總額落後,成為今日與國際接軌的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經濟特區走在改革開放前沿,卅年後,面臨其他省市競爭,如何突破、再創新局的瓶頸。

北京公布林林總總與企業、勞工有關的法規,令台商大基地之一的深圳大受衝擊,台商叫苦不迭。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先前到廣東了解台商投資情形,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對著眾多台商會長說:「大陸已不需要台商,鴻海這種大廠可以因應,但是其他的中小企業就很困難了。」

鴻海能成為全球代工王國,大陸的角色舉足輕重;鴻海旗下富士康在深圳龍華鎮的員工,約占全鎮人口一半,當地人稱龍華鎮是為「富士康市」。現在,鄰近的惠州將承接鴻海龍華部分產能,越南、印度,也成為鴻海全球產業鍊的一環。

鴻海以實際行動說明「大陸已不需要台商」,不僅鴻海,深圳台商普遍面臨勞動法實施,造成人工成本大幅上揚,及過嚴的環保等法規限制發展的困境。「公明鎮規定在生態線之內的廠商必須外移,包括家具、五金等高汙染行業,都已遷出」。台商表示,深圳對於環保的要求特別嚴,希望建設成為製造業與環保生態並重的城市。

從去年底到今年初,寶安、龍崗一帶的台資工廠,員工三天兩頭罷工,深圳成為台資工廠罷工最多的地區。「在勞動合同法實施細則方面,深圳先行一步」,一位當地法界人士表示。深圳改革開放走在各省之先,由於發展得較快,產業結構較成熟,因此在環保、勞動法規方面,不僅嚴於其他各省,也走得比較快。

「鴻海的龍華工廠遷移惠州,主要是龍華土地已不足,無法再擴充工廠」,相關人士形容鴻海會在惠州投資新廠,與深圳的發展受制約有關;而各省的殷勤招手也是原因之一。以武漢為例,當地組成博士級招商團,並以巨資拍攝動畫片,看得郭台銘大喜,決定到武漢投資。

【2008/06/29 聯合報】

江西 環境十全九美

大陸沿海投資環境巨變,不少台商都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但沿海台商只要越過省境到了江西,彷彿就進入一個「成本窪地」。從江西延伸的大陸中西部,成了台商遷移的另一路徑。

今年初大陸商務部選定河南新鄉、焦作、山西太原、安徽合肥、蕪湖、江西南昌、贛州、湖北武漢、湖南郴州等九個內陸城市,作為加工貿易轉移重點承接地。其中,最靠近「沿海」的江西條件無疑最成熟。

南昌市常務副市長王詠說,過去南昌只有「區位」、沒有「優勢」,這幾年對外交通問題基本解決後,如果說廣東、福建是「沿海」,江西就是「近海」。

王詠說,南昌製造業員工平均月工資現在大概是沿海發達地區的60%至80%;相較於廣東、福建等地近幾年頻頻傳出限電危機,南昌不僅水電供應無虞,水電價格同樣是沿海地區的60%至80%。

南昌的投資條件這兩年確實引起沿海部分台商的注意。南昌市政府統計,2007年南昌新批准20個台商投資項目,總投資金額3.3 億美元,較2006年成長36%。國際知名鞋廠NIKE中國三大策略夥伴之一的「廣宥鞋業」,去年就到南昌投資。

江西廣宥鞋業為台資「永京集團」在大陸的第三座工廠。永京1987年在廣州投資設立「廣榮鞋業公司」,是NIKE在大陸首家簽約鞋廠。2001年永京第一次遷廠,將工廠移往廣州北方的清遠成立「廣碩鞋業」。如今永京要擴廠,必須更往內陸走。

永京兩次遷廠背後原因十分雷同,都是投資地點的環境出現重大變化。江西廣宥鞋業協理岳修齊說,製鞋業屬勞力密集型產業,一旦當地基本薪資提高,鞋廠就必須往成本更低的地方移動。

岳修齊說,清遠的工資現在大約是人民幣680元,廣州更高達700多元,4月1日起廣州最低工資已調升至860元。這水準即使是NIKE這樣的大廠也受不了,目前南昌還只有500多元。

全球最大的彩色影像感測器製造廠菱光科技,2002年首次登陸設廠,很自然選擇台灣高科技產業聚集的蘇南無錫。但數年後菱光計劃擴廠時卻發現,這幾年無錫地價竟已成長四倍。即便是像菱光這樣的高科技廠,也只能跟著往內陸南昌轉移。

從沿海遷往內陸,原有的問題是解決了,但新問題也跟著出現。從無錫菱光派往南昌參與籌建新廠的協理劉林財表示,菱光到南昌設立新廠時,在7.4萬平方公尺的廠區中,特別預留約5,000多平方公尺的面積,供往來較為密切的協力廠進駐。

菱光南昌廠預計8月全部完工,但除了主要協力廠跟隨菱光一起進駐南昌,部分零組件還是得從無錫走八個小時的路程運來。劉林財說,從運輸成本、方便性考量,菱光不可能長期倚靠無錫供應原物料。

同樣地,廣宥需要的一些製鞋原物料現在還是要靠遠廣碩的支援。

新廠已經開工,原物料何時才能在南昌就地取材,南昌的新台商都沒有把握。岳修齊認為,「深圳、東莞的鞋廠遲早也會往這邊跑」,屆時問題自然會解決;劉林財則說,南昌的投資環境是「十全九美」,缺的就是供應鏈尚未形成,這一點真的還要一段時間。

【2008/06/27 經濟日報】

2008年7月3日 星期四

二次工業革命》吸引國際科技人 才是硬道理

十七日李家同教授「我們需要二次工業革命」一文,筆者深有同感。但是,對於該文的建議跟作法,筆者卻有不同的看法。

我國在發展經濟科技的過程中,有一個事實是大家不願意面對的,那就是即使傾全國人力物力,也很難在科技產業界居於領導地位。面對這樣的限制,美國的發展策略值得效法。美國利用它得天獨厚的居住環境、優渥的薪資、以及良好的法政制度,再加上英語系的國家所獨有的「國際友善」條件,使得全世界最優秀的科技人才,都去追尋「美國夢」的實現。所以,我們在加州矽谷看到了由印度人和中國人所撐起的美國IC產業;蘇聯解體後,我們也看到了大量的火箭科學人才被美國接收了。這些都是最珍貴稀有的人才資源,「楚才晉用」造成了美國今日在科技界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國如要進行「二次工業革命」,應該著眼於國外科技人才的獵取,尤其是開發中國家的科技人才。台灣的薪資雖比不上歐美水準,但相較於中國大陸、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國內的工程師待遇還是比較好。尤其美國最近幾年因為失業率問題嚴重,勞工簽證配額緊縮,也因此限制了這些外國科技人才的發展空間,這些人才勢必會轉往其他國家尋求機會,以台灣資訊科技產業的基礎,實在是很有機會去好好宣傳一下。

台灣的環境不若美國優渥,如何吸引全球頂尖科技人才?以香港為例,香港以其彈丸之地卻能吸引全球金融機構、金融人才的進駐,進一步發展成為亞洲的金融中心,所憑藉的是其自由化的金融環境、英美法系的色彩,以及最重要的「國際友善」的環境。因此,台灣如要在吸引國際科技人才的政策上有所突破,除了法令鬆綁外,如何建構出一個英語系地區的形象以及「國際友善」的環境,讓不會說中文的外國人「講英語嘛也通」,才是需要努力的地方。

認清自身條件的不足,才能擬定出切合實用的國家發展政策。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且非常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作後盾。當我們下一代的人力資源已經不足以因應未來科技發展所需時,適當開放國外高科技人才來幫助台灣科技發展,進一步促成我國的「二次工業革命」,也許是可以思考的道路。

【2008/06/18 聯合報】

我們需要二次工業革命

我們很多年輕人習慣於家家有汽車、家家有電腦的生活,他們往往不知道我們三十年前是什麼樣子的。民國六十四年,我從美國回來,深深感覺到自己國家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農業國家,當時我們的工業產品大概只有加工出口區可以生產。

當時我們的國民所得只有九百美元,但是在短短的十年內,我們的國民所得從九百元躍升到八仟一百元美金,大學生從此不再成天想去美國,留學生大批回流,大學充滿了有博士學位的教授,我們的設備也和其他國家的研究設備差不多。台灣在短短的幾年內,從農業國家轉換成了工業國家。如果沒有這一波工業革命,我們仍然會是一個農業國家,經濟一定不可能起飛的。

這一波工業革命是由孫運璿、李國鼎所主導的,工業技術大為提高,包含了引進半導體技術、自動化技術和電腦化。在當時,設立新竹科學園區,是需要勇氣的,因為誰能擔保有人會在台灣設立高科技產業呢?

但是,雖然我們在工業水準上有所進步,我們也必須承認一個殘酷的事實:我們沒有能力生產有高附加價值的產品。

為什麼我們不能生產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原因很簡單,我們未能掌握住關鍵性技術。就以汽車工業而言,我們在引擎方面,就沒有能夠掌握。而韓國卻十分地認真往下扎根,他們在引擎和傳動技術上都能自主。上星期,他們宣布要在俄國的聖彼德堡設廠。俄國也坦白承認他們需要韓國汽車工業上的技術。

韓國在通訊工業上也肯下苦功夫,他們在CDMA技術上遙遙領先我們。我們也不妨看看中國大陸,上海有一所大學已能設計FM的積體電路。坦白說,這是我們想都不敢想的。

因此我建議我們再來一次工業革命,這一次工業革命的目標是要使我國有能力生產極昂貴的工業產品。絕不能再依靠外國的技術,我們必須能掌握住關鍵性技術。

因此雖然在這一次工業革命中要高懸目標,做法卻要往下扎根。政府應鼓勵國人在基礎技術上下苦功。舉例來說,無論電路多複雜,它的基本線路仍不脫放大器、振盪器、濾波器。不要小看這些基本線路的研發,如不能設計出高性能的基本線路,也不可能設計出有高附加價值的電子系統。

第二波工業革命除要往下扎根,也要鼓勵大家勇敢地發展較難的產品,以軟體而言,我們每年訓練出來很多軟體工程師,但好像沒有一個單位敢勇敢地發展一個複雜的軟體,挪威的人口大概只有我們的四分之一,但是他們卻有自己的瀏覽器,印度也發展了很多通訊工業使用的軟體。

這一波工業革命該由誰主導?當然希望政府來主導。官員必須瞭解基礎技術的重要性,基礎技術極不耀眼,但卻攸關整個國家的工業水準。如果我們確切掌握了這些基礎技術,我們國家將再一次脫胎換骨,成為工業強國。

如果不在基礎技術上下功夫,不要說一定落後於歐美日,甚至在亞洲,我們都會是工業弱國。

【2008/06/17 聯合報】

2008年7月2日 星期三

玉兔轉型觀光 鉛筆學校月底開幕

自由時報20080615 
玉兔鉛筆學校小檔案
玉兔鉛筆學校訂於25日開幕啟用。(記者江志雄攝)
「玉兔鉛筆學校」仿造五、六十年代的教室陳設,擺放舊式課桌椅,充滿濃濃的懷舊風。(記者江志雄攝)
「玉兔鉛筆學校」展示各樣式的鉛筆。(記者江志雄攝)

記者江志雄╱專題報導

很多人小時候用過玉兔鉛筆、玉兔原子筆,這家老字號的玉兔文具公司,現在轉型為觀光工廠,位於宜蘭縣五結鄉的「玉兔鉛筆學校」,本月25日將開幕。

玉兔公司1947年在台北市成立,由來自中國上海的唐家三兄弟創辦,最早以生產複寫紙起家,後來經營辦公文具,1966年出產台灣第一支自製原子筆,鉛筆及原子筆生產線1971年遷到五結鄉,歷經一甲子仍屹立不搖。

國內早期的文具市場,由玉兔、雄獅、利百代「三分天下」,受到大環境影響,文具大廠陸續西進,面對中國貨廉價競爭,玉兔堅持根留台灣,產品上標示的「MADE IN TAIWAN」字樣更顯珍貴。

玉兔公司一路走來,也曾遇上經營瓶頸,第二代掌門人唐鏡川經過思索,決定保留生產線,把部分空間規劃為觀光用途,透過觀光工廠概念,傳承本土辦公文具文化火種,也透過文化創意提升玉兔的品牌價值,「玉兔鉛筆學校」是第一步,接下來還將籌設玉兔原子筆博物館,介紹原子筆的歷史。

「玉兔鉛筆學校」仿造1960、70年代的教室陳設,擺放舊式課桌椅、福利社、鉛筆商店,由專人示範鉛筆製作流程,從選材、剖木、乾燥、刨型、筆心合芯到上漆,帶領遊客一趟DIY行程,並開放訂購名片筆、結婚筆、個性筆,提供具有文化深度的鉛筆探索之旅。

唐鏡川說,玉兔公司當年到五結鄉設廠,方便就地取材是主要考量,過去有段時間選用來自太平山林場的木材,作為鉛筆材料,全盛時期僱用數百名員工,1970年代的玉兔公司,和鄰近的國營中興紙業(民營化後改名為興中紙業),並列為宜蘭縣當年少見的大型企業,早期居民還以身為玉兔的左鄰右舍為榮。

黃桿藍帽 第一代原子筆 仍受歡迎

記者江志雄╱專題報導

黃桿藍帽的玉兔原子筆是台灣第一支國產的原子筆,第一代的玉兔已經42歲了。

原子筆英文名稱叫作「Ball Point Pen」,日本使用片假名直接音譯,中國逐字翻譯稱之為「球珠筆」或「圓珠筆」,台灣的中文名稱獨樹一格,還沿用至香港,就是玉兔公司定名的傑作。

玉兔原子筆在1966年推出,產品與「原子」扯不上關係,為何以此命名?玉兔公司董事長唐鏡川解釋說,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兩顆原子彈讓日本投降,「原子」躍居為時髦的名詞,還有高科技的含義,玉兔公司把自產的筆取名為原子筆,標榜筆尖摔地不壞、書寫時不會漏水,在當時的農業社會,「玉兔原子筆」成為流行的代名詞。

玉兔原子筆持續推陳出新,已研發到第七代,1993年的高峰期,每月最多量產154萬支,還外銷美國、加拿大,第一代的黃桿藍帽玉兔原子筆,至今仍然在線上生產,由於售價低廉,許多文具店認為利潤差未上架,除非消費者買整打,老闆才會拿出來。

儘管如此,第一代的黃桿藍帽玉兔原子筆,便宜又「耐操」,仍有死忠支持者,有些高科技廠商定期訂購,買給員工使用。

唐鏡川認為玉兔原子筆現在的銷售量是商業機密,不願多談,至於為何沒去中國設廠?他回答說,不必要去冒險,但將迎合市場需求,不斷研發新款,接受挑戰。

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

光陽 獲BMW重機引擎大單

光陽工業拓展高附加價值車款代工生產業務有成,接獲寶馬(BMW)重型越野機車G450X引擎代工大單,創下寶馬將重機引擎外包首例,顯示光陽生產品質技術已臻國際車廠的水準。

光陽近年來國內外訂單持續成長,各廠產能滿載,今年全球機車產銷將突破100萬輛。光陽已投入路竹廠新廠建設,將進一步掌握電子控制零件(ECU)、車用差速器等關鍵零組件的生產。

G450X是寶馬首度推出的越野機車產品,寶馬高層在米蘭國際機車大展中公開宣布該車款引擎,是由台灣光陽以符合寶馬品質要求規範下代工生產。昨(24)日光陽副總經理柯俊斌首度證實此事,至於出貨量與單價,柯俊斌則拒絕透露,僅表示第一批由光陽代工的引擎,已在5月開始出貨。

柯俊斌表示,二年前就展開這項合作案,寶馬曾派十多位原廠技師來台協助打造生產線,並指導光陽改善生產流程外,有六位原廠技師長期駐廠,以確保引擎品質符合原廠要求。

柯俊斌認為,接獲寶馬重機引擎訂單最大的意義,不在增加多少營收獲利,而是證明光陽的製造水準已臻世界一流。

為接該訂單,光陽派出30人的技術菁英團隊參與該案,並斥資3億元購進全新的CNC車床、X光檢測儀等全新製、檢具,也從中學到德國人對品質的精確控制,以及更新的引擎研發技術。

柯俊斌說:「這些無形資產,有助光陽提升品質、產品附加價值與品牌形象。」該案更讓光陽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進一步提升。

柯俊斌說,國外高度重視消費者權益,因此產品在每個生產環節都要建立履歷,確保產品在出問題時,可以找出每個環節的責任歸屬。

光陽為代工寶馬重機引擎,也投入產品履歷資訊化工程,這些資源未來都可為光陽發展高價位機種,開拓國際市場所用。

此外,光陽也持續擴增動力應用產品線,除原有的電動代步車、沙灘車(ATV)等產品外,近期跨足多用途四輪傳動小貨車(UV)生產領域,首款產品UXV500已開始出貨,搶攻歐美農用市場,可望成為光陽獲利生力軍。

柯俊斌認為,在原物料高漲時代,小排氣量機車生產毛利日微,唯有走向高附加價值產品市場,才能脫離目前價格競爭的紅海,轉嫁高原物料成本帶來的壓力,光陽要持續開發大排氣量、高附加價值產品。

【2008/06/25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