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缺電危機不遠 能源政策 不能只靠作秀

自由時報20080623記者歐祥義╱特稿

新政府首長五二○就任後,急著脫西裝、換小車,向社會傳達節能的決心,能省多少油電有待深究,但真正攸關台灣整體能源走向與供應的政策大方向,至今卻未見政府作立場宣示,坐廟堂之上者,眼光似乎應該更遠大點,否則平民百姓根本無所適從。

脫西裝換小車外 更應有具體作為

台灣的能源政策該怎麼走?民進黨執政時,決定要發展再生能源、潔淨能源與非核家園,結果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在執行面,遭逢台電推動不力的瓶頸;以天然氣發電為主的潔淨能源,則因價格昂貴造成電價上的壓力;而核能發電是否解禁,新政府尚未正式作宣告。

能源價格漲得又凶又快,民眾每月的油、電、氣支出愈來愈多,最期待的是政府找出一條撙節開支之道,而不是示範騎自行車、脫西裝,對改善整體大環境根本無濟於事,甚至有點愚民的意味。

能源供應、環保生態與價格經濟之間,其實充滿著矛盾與對立,如何權衡需要很大的智慧,核能發電便宜,但環保團體極力反對;燃煤電廠供電穩定,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多;天然氣電廠溫室氣體排放量少,但價格不菲;風力與太陽能發電量少又不穩定;水力電廠同樣有破壞環境生態疑慮,政府不講清楚,民間企業與民眾就不知未來該怎麼辦。

行政院核定的台電深澳電廠、大林電廠、林口電廠更新計畫,分別因環境影響評估與地方政府反對等理由,全遭擱置,尤其是深澳電廠更新計畫受阻,五年後國內恐面臨缺電危機,深澳電廠新機組若上不來,二一一三年電力備轉容量率只有十點六%,再隔年更只剩六點二%,只要有一、兩部大型機組發生閃失,台灣本島就得限電了,這是國內能源供應迫切的危機,解決這個問題,比一百萬個人脫西裝還有效
 
考量能源替代 風力發電仍有必要

〔記者歐祥義╱台北報導〕「風力發電是不具經濟效益,但從能源替代角度考量,還是有繼續發展的必要」,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吳再益說。

依照經濟部能源局規劃,我國風力發電裝置容量長期計畫將達三百萬瓩,其中二百萬設於陸地,一百萬設於海上,目前已商轉及籌建中的裝置容量有六十五萬瓩,約是政策目標的廿一點六%。

吳再益指出,在台灣可設置風力發電機的理想風場很難找,一年平均下來,可發電時數大約只有二千八百小時,容量因素尚不到卅%。

根據台電內部資料,一部風力發電機投資金額約八千萬至一億元,售電價格統一是每度兩元,但加計利息、折舊、稅負、維修等成本後,台電的風力平均每度發電成本竟超過兩元。

再對照早期風力發電機組的發電成本,分別是台朔重工麥寮風力電廠每度一點二五元,台電澎湖中屯每度一點六四元,天隆竹北電廠每度一點三元,台電的成本都比民間高,與其做得不三不四傳出弊案,還不如將整個市場讓給民間做,既有效率又經濟。

連不用燃料成本的風力發電都會虧錢,外界一定搞不懂,為何台電還要大舉介入風力發電市場?其實台電最大用意在於卡住市場,降低民間設立風力發電廠的比重。

以風力發電機設備價位與其它建造營運成本來說,以能源局訂立的每度二元收購價格,其實是有利可圖的,台電怕民間企業大舉搶進,造成未來經營負擔,所以先利用該公司位於西部沿海大量現成電廠閒置土地的優勢,建造風力發電機,藉此壓縮民間企業進入的空間,卡住市佔率之後,風力發電機能不能發電,對台電而言並不是最重要的事,畢竟一部大型火力發電機,就足以取代所有風力發電機可產生的電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