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球最大的包裹遞送公司UPS,日前宣布把亞洲航空轉運中心自菲律賓轉到深圳,投資一點八億美元興建各項建設,推動深圳成為亞洲的轉運、物流中心。 不僅航空貨運發展被看好,深圳的海運貨櫃量,已與香港並駕齊驅。業者預估,深圳明年的貨櫃量就會追過香港,自深圳積極擴建鹽田、蛇口四、五期工程,可看出貨源快速成長後的規畫。 深圳經濟特區1980年創立之初,僅有三萬多人,兩三條小街道,是一個南中國貧窮的小鎮。今天,深圳常住人口達數百萬人,人均經濟總量在大陸城市中,率先破一萬美元;深圳街頭林立的高樓大廈,城市建設居大陸各地之冠。 深圳經濟成長快速,但也帶來許多問題。市長許宗衡公開說:「深圳的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任務艱鉅,政府部門的戰略、視野、工作標準、管理機構、服務水平,都離國際化城市有段明顯距離。此外,人口總素質不高,也是問題。」 深圳市政府完成的一分報告中指出,深圳的人口密度高於上海、北京,但是高素質的人力低於北京、上海,僅達一成四。高素質人力不足,制約深圳長遠的發展;硬體建設容易,軟體建設需要教育與時間。深圳的軟體挑戰,包括產業結構調整、人力素質提高、公務員視野與國際接軌等。 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一上任,強調廣東要與國際大城市相競爭,過去走在前端的深圳,在這個任務上也須「先行一步」,這恰是深圳目前面臨的挑戰。 【2008/06/29 聯合報】 |
經濟特區30年》勞動、環保法 緊箍深圳台商 |
| ||
前言 大陸一九七八年起改革開放,廣東深圳、珠海、汕頭成為首批對外開放經濟特區;接下來各省市地區的改革開放,使大陸從封閉、國民生產總額落後,成為今日與國際接軌的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經濟特區走在改革開放前沿,卅年後,面臨其他省市競爭,如何突破、再創新局的瓶頸。 北京公布林林總總與企業、勞工有關的法規,令台商大基地之一的深圳大受衝擊,台商叫苦不迭。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先前到廣東了解台商投資情形,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對著眾多台商會長說:「大陸已不需要台商,鴻海這種大廠可以因應,但是其他的中小企業就很困難了。」 鴻海能成為全球代工王國,大陸的角色舉足輕重;鴻海旗下富士康在深圳龍華鎮的員工,約占全鎮人口一半,當地人稱龍華鎮是為「富士康市」。現在,鄰近的惠州將承接鴻海龍華部分產能,越南、印度,也成為鴻海全球產業鍊的一環。 鴻海以實際行動說明「大陸已不需要台商」,不僅鴻海,深圳台商普遍面臨勞動法實施,造成人工成本大幅上揚,及過嚴的環保等法規限制發展的困境。「公明鎮規定在生態線之內的廠商必須外移,包括家具、五金等高汙染行業,都已遷出」。台商表示,深圳對於環保的要求特別嚴,希望建設成為製造業與環保生態並重的城市。 從去年底到今年初,寶安、龍崗一帶的台資工廠,員工三天兩頭罷工,深圳成為台資工廠罷工最多的地區。「在勞動合同法實施細則方面,深圳先行一步」,一位當地法界人士表示。深圳改革開放走在各省之先,由於發展得較快,產業結構較成熟,因此在環保、勞動法規方面,不僅嚴於其他各省,也走得比較快。 「鴻海的龍華工廠遷移惠州,主要是龍華土地已不足,無法再擴充工廠」,相關人士形容鴻海會在惠州投資新廠,與深圳的發展受制約有關;而各省的殷勤招手也是原因之一。以武漢為例,當地組成博士級招商團,並以巨資拍攝動畫片,看得郭台銘大喜,決定到武漢投資。 【2008/06/29 聯合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